第422章 在商言商(2 / 2)
元载在江南,这一次是真犯难了,明面上,他与江南世家大族交好,意在警示和约束大家族不要过度染指铸币行业,而人家也确实做到的。
当然了,都是表面功夫,背地里是啥样,跟以前变化不大。
朝廷当下的货币政策,是放开一部分垄断,允许民间开采铜矿,铸造钱币,但是要官督丶官收,因为要形成统一标准,官府必须握住最重要的环节。
如果大家族依然把控着民间开采和铸造,那麽他们则直接决定了收购价,朝廷用来收购铸币的价格将会处在被动。
这里的新币,是货物,不能视之为钱,虽然它就是钱,朝廷收购的时候,不是1:1去换,而是定一个价格,直接买一炉。
这一炉能出多少钱,铸币的心里也没数,为啥呢?因为肯定会有劣币和不合格,不可能每一枚都能烧铸好,所以官府收购的时候多少有点赌的成分。
官府为了不吃亏,基本会砍一半的价格,铸币那边呢,为了保住利润,会故意将每炉的原料减少一些。
以至于元载去了快一年,凡是从民间铸币场收购的货币,大体上都是赔钱的。
没办法,他读的是圣贤之书,修的为官之道,治国之策,不懂商业运作。
像这样的较量,不方便动用朝廷和官府力量,因为你吃的是暗亏,抓不到证据,上报朝廷,朝廷也只能怪你督造不利,还能说什麽呢?
于是元载求助李琦,希望李琦能多给他派点人手,加大官督的力度。
李琦呢,当下在江南混的是如鱼得水,他的扬州大总管府可谓是夜夜笙歌,整日结交江南各界人士,已经在那边混的相当不错了,认识了一帮本土名士。
这不是颓靡,更不是醉生梦死,这是有效社交,对于镇抚江南地区,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。
收到元载的求助后,李琦身边一位姓陈的新朋友,叫陈仲南,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,既然是吃了不通商业的亏,那就找些专业的商人来帮忙。
这个姓陈的,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宗室后裔,吴郡陈氏出身,他们这一房一直在婺州做官,也就是浙江金华一代,而陈仲南,就是婺州录事参军。
李琦来了半年,也琢磨出味儿来了,江南这边真正有实力的,主官不多,基本都是佐官,佐官可是正经管事的,把控着地方政治经济的,也是这些人。
「江南贸易繁荣,不出百年,必然是要超过中原的,盛王来到江南的时日虽短,但见识却不少,您应该能看得出来,」
大都督府,陈仲南与李琦边喝酒边笑道「尤其是纺织业,正所谓织韵江南,十室之内,必有一机,以机为田丶以棱为末,尽逐布帛之利,铸币之事,官府插手太深,恐顾小而失大,既然放开民铸,它便带有商业性质,在商言商,而商者逐利,引入一些商人进来,对朝廷会有很大帮助。」
李琦点了点头:
「我也觉得,元载有些冒失,加派人手督造,真的就会有作用吗?我看未必,萧隐之来了之后,也不敢得罪人,手里三个折冲府,至今只是抓了几个无关痛痒的替罪羊,你们江南这汪池子,
水很深啊。」
萧隐之巡查江南,就是给元载开路来了,他倒不是不想抓人,而是没证据,上有政策下有对策,人家钻空钻的,你都找不到毛病,谈何抓人?
随便编个理由收拾某些人吗?也不合适,萧隐之以前在这边吃过亏,不敢乱来了。
陈仲南叹息一声道:「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情,盛王听过一句话没有:湖丝虽遍天下,而湖民身无一缕。」
「自然听过,」李琦点头道,湖民没有,那是因为都落在你们手里了,尽逐布帛之利,说的就是你们。
陈仲南道:
「江南所产之丝帛,七成留不住,全都供应了两京,由两京贩往天下各处,江南人的日子也不好过,谁不愿意给自己多留点呢?正因倾力供应朝廷,货物流失过重,所以江南已经形成与朝廷铁铢必较的习惯,多抠下来一点算一点,盛王也要体谅啊。」
李琦点头道:「陈郎之言,本王都会记在心里,放心,朝廷之所以放开民办,就是要放利民间,大家都好,才是陛下的初心,我会写奏疏,请朝廷选派一些商人来江南,大家以和为贵嘛,官府有些地方能不插手,还是不要插手的好。」
「对了,在商言商嘛,」陈仲南笑道。
李琦微笑举杯,他自然不会被这边的新朋友忽悠了,商业上的事情我不懂,论权谋,你们这边还不行。
元载的意思很明显,是希望武力干预,江南本土势力最怕这个,也鄙视这个,玩软的不行你就来硬的,真粗鲁。
而李琦呢,也不太赞成来硬的,完全没到那个时候嘛,所以萧隐之来了之后,也被他压着,尽量不要太得罪人。
如果这帮人实在是不听话,武力永远都是备选之一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