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617章 无令调兵(1 / 2)

加入书签

第617章 无令调兵

重重迭迭的繁复心情,让孙权积攒多日的思绪在这一刻找到了一处微微宣泄的去处。

孙权只用了几瞬便再度冷静了下来,耐着性子和吕岱解释道:

「朕与魏国之间已经有两年未战了,这两年大吴内部并不安靖,山越丶水贼丶交州,处处都让朕烦忧。」

「朕去年十月写给吕公的信,其间内容吕公可还记得?」

「臣记得。」吕岱缓缓应道:「至尊在此前给臣的书信之中,说了许多魏国的事情。」

「是啊。」孙权又叹了一声,微微抖动了几下马缰,驱动着坐骑继续前行:「军国大事,非只有调兵遣将一项,各处杂糅,需有大智慧才能顾全妥当。朕从边境探子处听闻了魏国裁撤民屯一事,而且各处还都用新制的纸张张贴了告示,告知民众,各处税赋不得高于三成五,否则即是违反法度。」

「魏国都开始做这样的事情了,而反观大吴呢?诸将部曲丶奉邑跨郡连县,民生不济,赋税渐减,让朕如何能不为之担忧?」

吕岱是做州牧的人,当然知道民众为国家之本的道理。但大江北面的魏国都已经如此做了,吴国还能如何?

就像魏国占据天下大半,而吴国只有扬丶荆丶交三州一般,羡慕是羡慕不来的。这种渐渐与民休息的法子,若吴国做了,那就养不起这大江东西的十八万兵了!

而孙权身为君主,对这种制度性的改革更是有本质上的认知。改革制度丶与民更始,从来都是国家有馀力的象徵,绝非势弱之时所玩得起的。

倘若魏国群臣们知道孙权和吕岱二人此时的心态,兴许也会有一种学我者死丶不学我者慢性死亡的感觉。

二人相对无言,继续策马朝着建业宫城的方向行去。

孙权和吕岱二人此刻的想法也不尽相同,吕岱在琢磨着怎麽搞些法子丶尽量徵收赋税更高效一些,而孙权则是想着抽出些时间来,到建业左近丶还有濡须丶芜湖等处的军营中巡视一番,好生鞭策诸将做好随时迎敌的心理准备。

队伍离着宫城越来越近,鼓吹声也越来越响。

「这是丞相根据书中记载所作的制度。」孙权和吕岱轻声解释着:「丞相少时曾在名士蔡伯喈处求学,学习洛阳雅乐和书法,蔡伯喈的藏书之中也记载了这些汉时天子有关的制度。」

「确实非凡,」吕岱也附和着感慨道:「臣也是第一次听到这种鼓吹,与寻常鼓吹更不相同,入人耳中,似乎更宽广宏大了起来,极有天子气象。」

孙权笑着点了点头。

但当孙权的思绪收回,认真看了看宫门前面这条大街两旁持戟戍卫的士卒时,表情又在瞬间变得严肃了起来。

今日守在沿路两旁的士卒实在是过于多了些!从城外码头向建业宫城的方向一路行来,少说也有五丶六里的距离了,沿路戍卫的士卒们加在一起,估计至少要五千人以上。

而宫城南边的这条大街上,士卒们更是沿着城墙站成两排,目光尽头之处尽是士卒。细细算将下来,为了今日迎驾,就足足调动了至少六千名士卒!

实在是有些太多了。

最关键的事情是,孙权还不知道这是哪名将领手下的兵卒!

孙权将面孔朝着吕岱的方向微微转动,挤出一丝笑容来,貌似不经意般的随口问道:

「吕公,今日守在路旁的是哪一部的士卒?军容与仪表皆为上佳,朕很满意。」

吕岱想了一想,微微摇头:「今日事端太多,臣亦不知,不若臣去问问?」

连你这个扬州牧都不知道?

孙权心中微怒,强行压制下去,点了点头表示同意。

吕岱手勒马缰,将马身转了半圈,对着孙权身后的谷利说道:「请谷将军派人将老夫长史刁嘉寻来,他应知道此事。」

谷利随了孙权二十馀年,常在左右,对孙权的熟悉无出其右,哪是吕岱随口一句话便能指挥动的?

谷利朝着吕岱微微拱手,以示回礼,却一句话都没有说,也丝毫未动,并没遣人去叫,宛如木雕一般。

吕岱又看了眼孙权,当他发现孙权眯眼看着不远处,并未有其他动作的时候,心脏猛地咯噔一下,顿觉不妙。

孙权坐骑之后,离孙权最近的胡综丶徐详二人对视了一眼,神情也都严肃了起来。孙权平时并不会这般,可若他真这般对大臣们摆起了架子,那就毫无疑问的说明吕岱摊上事了。

吕岱也是做了一辈子官的人,箭在弦上丶事到临头,也不顾什麽年迈之躯,自己骑马转身向后面驰去,驰了约有半里多的时候,见到了职为扬州牧长史的刁嘉。

「启兴!」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